当前位置:

石马山镇

作者:涟源新闻网 编辑:石成 2012-07-27 09:28:21
—分享—

  石马山镇位处涟源城区东郊美丽的涟水河畔,北与龙塘、桥头河、渡头塘3个乡镇毗邻,南与三甲、白马、枫坪、斗笠山4个乡镇接壤,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辖4个管理区、56个行政村、4个社区,8.1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5.9万人,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是涟源的工业重镇、农业大镇、新一轮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按照市“十二五”规划“一核心、两主轴”的空间结构布局,石马山镇既将是新的行政功能中心所在地,也是安邵高速沿线南北主轴和娄新高速沿线东西主轴交会地,境内温江、涟水两河交汇贯通,娄涟高等级公路、省道210线是我市对外连接的重要交通干线,已亮化绿化的涟源大道是目前全市最宽敞的城市道路,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镇内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目日新月异,商贸物流持续活跃,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社会事业蒸蒸日上。2011年荣获“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娄底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娄底市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娄底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

  一、经济发展高歌猛进

  石马山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谋发展,扩总量。2006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8%,至2011年底已达46.42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年成倍数增长,2011年达5.7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5%, 2011年达到138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3元;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工业经济大提速。石马山镇坚持把服务企业改制、扩大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等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抓手,在不断巩固壮大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着力引进、扶持新的企业。完成了境内二个煤矿的技改扩能,争创了6个湖南著省名商标品牌,分别为 “创安”牌防爆电器、 “鑫奥”牌硅锰合金、“八仙飘海”牌浓缩饲料、海湖牌矿灯、伟庆牌风筒布、金湄泉饮用水;初步形成了以三一中源为核心的铸造、锻造,以冶炼、精炼为核心的冶金、化工,以远扬、创安等为核心的矿山机械,以回春堂药业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等四大优势产业。近几年来,在全力配合市里对三一中源、国药集团等重大项目成功招商的同时,该镇通过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共签约项目20余个,签约金额达12亿元。温江实业、华剑矿山机电、东风4S、盛保煤业、金茂混凝土、深圳佳普电子、南方公司等一大批企业相继落户,这些项目的引进建设,扩张了经济总量,成为了推动石马山镇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2011年全镇工业企业达1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19家,工业总产值为44.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40.58亿元。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市乡镇办事处第一、二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娄底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乡镇、涟源市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等奖,工业经济在全镇的主导地位逐步形成。

  ——农业农村大发展。通过抓政策、重科技,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步提高;通过抓投入,强基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抓项目,促产业,农民增收增效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健全;通过抓大户、建基地,全镇农业结构日趋合理。万亩高产玉米基地,千亩双季稻示范片,高产油菜示范基地,占全市1/7的生猪和肉牛养殖已成为该镇农业生产的名片;牛沼草项目的实施,回春堂药材基地、德仁金银花种苗基地、天隆科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朱泉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以及一大批种植基地,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迅速。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7.98万亩,总产量3.16万吨;生猪出栏11.879万头,肉牛出栏1.484万头,全镇实现农业生产总值为1.22亿元。

  ——第三产业大活跃。在国家政策有效拉动消费增长的基础上,一方面随着城市北扩东延的有序推进,行政新区的准确定位,城东新区的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显现,建筑运输、餐饮服务、房地产开发、商铺门店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由于娄新高速、安邵高速、S210等几条主要交通干线的快速建设及经济开发区的强势启动,无与伦比的交通区位优势吸引了大批的商贸物流产业纷纷看好石马山,带动了大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势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绝佳的机遇,发展后劲势不可挡。

  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石马山镇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城镇整体布局旧貌换新颜的完美蜕变,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交通建设强力推进。娄新高速全线拉通,安邵高速快速推进,S210老线改造圆满完成,绕城线建设已经启动。从项目开工建设到投入运行,该镇全面实施跟踪服务制度,铁心治“四乱”,狠心打“三强”,破解工作难题,优化发展环境,连续五年被娄底市评为优化环境工作第一名。220多公里县、乡、村公路已全部硬化,龙江、石门渡改桥项目已全面竣工,全镇交通网络日臻完善,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充分显现。

  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在稳定镇本级投入的同时,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完成了朱泉、群联等水库的防渗改造,湖泉管理区双力、湖泉、拖坪、朱泉、古台等村的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了35个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18个村的退耕还林后续扶持项目,对抗自然灾害的应急防范措施灵活健全,一大批山塘、河坝、渠道及机电排灌设施得到了改造和恢复,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城建步伐不断加快。全力配合支持市城建投资公司,完成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涟源大道的硬化、绿化、亮化,城市防洪堤的修建,完善了新城路、梅亭路的配套设施,石马山汽车站建成通车,城市公交拓展了运营线路和里程,行政新区已正式定位,工业园区正全力建设。国税、民政、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进驻办公,电力、工商、计生等单位正在抓紧基建,旺府国际、桂花园、翰文苑、香江花园、蓝天豪苑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新建日产4000吨东温井自来水厂,彻底解决全镇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电力通讯全面覆盖:农电改革扎实推进,全镇农网改造顺利完成,配变布点工作逐步落实,双车35kv变电站建成投运,用电安全和用电秩序创历史最好水平。通讯网络信号覆盖全镇。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

  三、社会事业和谐共进

  维稳工作卓有成效。建立健全了维稳工作网络,完善了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了打黑除恶、重案侦破、“两抢一盗”、禁赌禁毒等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了企业周边环境和重点项目施工环境,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连续4年被娄、涟二级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被娄底市授予“平安乡镇”称号。

  信访制度科学有效,建立了大信访工作格局。强化了领导责任,完善了情报信息网络,推行了重点排查包案制度,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合理诉求,一批信访老案、积案得到了妥善处理,信访形势逐步好转。

  安全生产务实平稳,安全形势空前好转。切实加强了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有效开展了经常性工作,狠抓了隐患排查和治理,实现了全镇安全生产五年零事故, 2008年被娄底市评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2011年被评为娄底市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民生事业气象一新。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基本形成,教学质量居全市前列。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投资600万元,新建了中心卫生院住院大楼,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以上,全镇95%以上的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人口与计生工作不断加强,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指针,全面推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村为主”的工作方法,全镇计生工作逐步走上了良性有序的轨道,连续八年在娄底评估排队中处于先进行列。民政工作卓有成效。社会救助水平逐步提高,救助体系更加完备,殡葬改革强力推进。国土资源工作日趋规范。乡镇综合文化站、邮政所建成并投入使用。“两创”工作扎实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强势启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民文明卫生意识明显增强。

  回顾石马山新世纪的大发展,大建设,今天的石马山人民更加坚信,只要有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务实拼搏,石马山的天一定会更蓝,水一定会更绿,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会创造更加可喜的成绩。

作者:涟源新闻网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