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一重工蕫事长梁稳根、涟源市委书记曾益民等考察三一学校。

花园式学校 生态型校园。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学校”、“全国社会力量办学优秀学校”、“湖南省十佳民办学校”、“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的行知中学校园一角。

由涟源市委、市政府与三一集团联合办学的三一学校是“新型政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图为三一学校全景。
农村学校比城区学校校舍条件好;农村教师平均年龄低,趋向年轻化;农村学校课改红红火火,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村学生回流,在自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一特色鲜明的教育现象出现在我省湘中腹地——涟源市。该市有公办中小学校311所,教育部门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职工8564人,在校中小学生128810人,在园幼儿25094人。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99.84%,初中入学率99.41%、巩固率98.36%。2012年4月,在湖南省“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及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中,该市的教育工作受到了领导、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涟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提出教育“六个优先”发展,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育环境优先净化,教师待遇优先改善。通过近年来的坚持不懈,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全市上下形成了“富民强市必先兴教”的共识。教育局紧跟步伐,明确“办政府放心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让教师安心教学”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主题,通过新型政企联合办学,规范人事编制管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探索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新途径等多项举措,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前景一片大好,这些举措也或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范本。
新型政企联合办学,捐资又捐智
涟源是全国知名的煤炭生产基地,又是劳务输出大市,多年来该市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商业群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带着资本回报家乡,第一选择就是教育,近几年来共捐资达1.78亿元,占国家投入教育资金的9.4%。
然而,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趋势和教育布局调整、撤校并点,部分学校教室多而学生少,加上有些学校在完成硬件建设后,企业不能持续关注,导致教育效益回报低下,资金严重浪费,还严重挫伤了企业回报教育的积极性。为此,涟源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大胆创新,谋求突破,致力于“新型政企联合办学”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条教育均衡创新发展之路。
新型政企联合办学,即学校由政府主办、企业参与捐资和捐智的新型合作办学模式,更是教育慈善事业的一种创新模式。
“新型政企联合办学”课题研究带头人、涟源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康介绍,该模式注重企业捐资的高效益和捐智的可持续性,在于引导企业家支持教育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从简单的让邻里乡亲直接受益的“狭义回报”转变为把投资乡村教育作为广义上“回报”事业的理念,从短期的一次性投入转变为长期关注、参与教育管理和改革,从捐资助学助教建校转为捐资参与办学,使企业家把简单的捐赠行为上升到一种理性的、有系统思想的、深层次的可持续行为。
由涟源市委、市政府与三一集团联合办起来的三一学校便是“新型政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
2009年,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投资1700万元新建了涟源三一学校,作为该市“新型政企联合办学”的试点学校,政府确保农村学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办学的指导,企业对学校投入建设资金及教师科研、培训、奖励等相关经费,同时招聘部分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到校工作,为农村教师注入新鲜血液。
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招聘了19名新教师,直接从“211工程”高校招聘15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大学生,为学校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的老教师和19名新教师,除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外,三一公司按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发放津贴,三一重工直接招聘的15名大学生按本科生4000元/月、硕士研究生7000元/月的标准发放工资。
新型政企联合办学使教育经费得到了充分保障,市财政投入按时到位。三一重工在已持续捐资2100余万元的基础上,决定每年继续投入200万元支持学校发展,另拨款500万元用于新的基建投入和新招聘的15名教师3年的薪酬,连续拨款10年将至少达到2500万元,经费用于教师工作绩效奖励、校长和教师的培训经费及相关基础建设费用。
同时,该学校积极探索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南方重方言区,实施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致力于培养双语型、有创新精神、动手及实践能力强,既全面发展又有明显个性特点的合格学生。
继三一学校之后,三一集团还将涟源三中、工贸中专纳入实验研究范畴,加上三一工学院,形成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大学”的三一教育体系。2012年4月,三一集团再次捐款1亿元,用于新型政企联合办学试验。
三一学校的成功试水,大大鼓舞了涟源市教育改革的信心。目前该市“新型政企联合办学”形成了四种模式:即以三一学校、涟源三中、涟源工贸中专为代表的“一企多校”模式,以茅塘中心小学为代表的“一企一校”模式,以甘溪中学为代表的“多企一校”模式,以市教育基金会为代表的“多企多校”模式。
新型政企联合办学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有的农村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比城区学校还要好,三一学校、伏口中心学校等学校的教室都装有班班通,教师平均年龄比绝大部分城区学校都要低,学科结构也更趋合理。因此,很多城区学校的学生纷纷往农村学校赶,仅2011年下学期城区学校就有476名小学生和287名初中生转往三一学校、伏口中心学校和湘波中学等农村学校,呈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喜人态势,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回流也有利于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难题,涟源城区学校班额现在基本控制在60多人一个班。
“有了一流的教学环境、先进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长效的双重经费保障机制,我们市的农村孩子在自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了。”涟源市委书记曾益民倍感欣慰。
多措并举,营造良好“软环境”
“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有国家的保障机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是最大问题。要实施均衡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关键在于改善农村师资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涟源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学龙说道。
涟源同许多地方一样,农村教师老年化现象严重,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占着编制,年轻教师进不来。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涟源市下发《关于进一步理顺我市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实施“女教师满53岁,男教师满58岁,在自愿的前提下,提前离岗休息,不占用教学专用编制”的政策。据统计,这一政策实施4年来,该市共挪出800多个编制,招聘新教师1000余人,教师平均年龄也从45.2岁下降到41.79岁。这批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小学,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爷爷奶奶教小学”的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学科不合理等问题。
另外,该市每年还到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招聘一批优秀人才,并将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对象,委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冷水江师范学校定向培养,为教育持续发展储备了新的师资力量。
着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也是涟源打造师资均衡的一项重要措施。该市将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由工资统发中心按月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近年来,尽管全市因项目建设多、资金投入大,市财政特别吃紧,但市委、市政府表示全市教师绩效工资确保发放到位。除此之外,该市还广泛发动社会捐助,在学校设立教师奖励基金会。如甘溪中学、茅塘中心小学、三一学校等奖教基金会每年能分别提供20万、30万、200万元的教师奖励。
这一系列举措切实提升了教师待遇,激励了一大批优秀年轻教师,投入农村,立身农村,建功立业。
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老师使用轶闻趣事、多媒体视频或是小游戏等方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在预习自学时段,学生不再是低头默默看书,而是进行小组讨论,甚至走上讲台,大胆地表达出来;最后,老师针对同学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点评、释疑……整堂课下来,老师凭借着智慧与技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用最少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收获到最多的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高效课堂建设”在涟源农村96%以上的学校铺开,全市教育工作重心从学校建设向课堂建设转移,教学质量从通过课外违规补课提升向通过高效课堂建设提升转移,养成教育从“说教”养成向“课堂”养成转移。现在,“填鸭式”教学逐渐转变为“主动式”教学;教师们也了精神、动力,不断学习,重新定位,在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对话中,教师拓展了自身价值,找回了自我;广大学生从中增强主动性、大胆质疑、发现了自我。高效课堂建设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自2006年以来,高考二本以上文化上线人数年增长率平均达22%。今年高考,应届毕业生文化上线率比五年前增长了近17个百分点。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涟源一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伏口中心学校课程改革已成功申报省级基础教育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湘波中学的“高效课堂模式”、漆树中学的“疯狂英语课堂”、石陶中学古典诗词进校园、三一学校的双语教学等也有声有色。私立行知中学既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个性教学,又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学校”、“全国社会力量办学优秀学校”、“湖南省十佳民办学校”、“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
在积极推进课改的同时,引导校长走出“行政化”误区,即淡化‘行政校长’、归位于教学、还权于学校。涟源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倪志铭告诉笔者,“归位于教学”就是要求校长至少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淡化“行政校长”,突出“业务校长”,以此为突破口加强领导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还权于学校”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实行政务下移,校务公开,切实维护教师的知情权,让教师理解学校,安心教学。
“如果没有一批真正干实事的校长,没有一批真正精通教育的校长,这样的教育均衡是谈不上的。”涟源市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梁育清一语中的。“通过抓校长业务培训工程,许多校长思维改变了,放开了,活力迸发了,业务上来了,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了。”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坚信,在涟源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善思考、敢创新、勇尝试的涟源教育人一定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信念,促使涟源教育在平和中迅速崛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石凌炜 唐雄英 梁丹 袁愈雄 李立才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