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湄江风景区

作者:涟源新闻网 编辑:石成 2012-07-27 08:37:36
—分享—

副标题:湄江国家地质公园

  

 

  湄江风光 (易志祥 摄)

  

 

  湄江风光    (黄义志 摄)

湄江风光    (黄义志  摄)

湄江十里画廊    (黄义志  摄)

湄江绝壁画廊    (黄义志  摄)

擎天一柱    (黄义志  摄)

  湄江地处湘中腹地,涟源市西北部,总面积118平方公里,1993年7月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岩溶地质公园,2009年8月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湄江风景名胜区距涟源市区35km,距娄底城区40km,距长沙市170km,正处在湖南旅游网络的中心地带,在全国旅游热线上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景区交通十分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而便捷。我国南北方向的第二条公路主干道——207国道从景区穿境而过,至长沙有长潭、潭邵、娄涟(高等级)等数条高速公路相连接。涟源市位处湘黔铁路线上,距两个铁路枢纽城市株洲和怀化都很近。目前正在建设的 “二广高速”公路途经湄江,并留有出口。同时,我省的山水旅游专线——“长韶娄”高速也规划有连接线至湄江风景区核心景区。随着“二广高速”和“长韶娄”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湄江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湄江风光奇特,景点集中,景观齐全,集山、水、洞、石、峰、崖、涧、泉、湖、瀑、桥、峡谷、沙滩、绿洲于一体,具有奇景、险境、神旅之特色。拥有一代帝陵、二湖秀水、三道岩门、四片绿洲、五座寺庙,六大飞瀑、七里峡谷、八面险峰、九曲湄江、十处绝景、百个奇洞、千块巧石、万树腊梅等秀美景观。湄江地质地貌为低山岩溶地貌,地质构造独特,岩层裂隙发育完全,岩溶地质作用充分。如香炉山的“天弹待发”,仙人府的“天生桥”,观音崖的“莲花涌泉”,龙泉峡的“S型曲线深沟”,藏君洞的“天然壁画”等均为世界稀有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科研科普价值,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为主体,梅山文化为内涵,岩溶地质遗迹为特色的综合性景区。景区共有四百多个景点:其中一级景点76个,二级景点126个,三级景点226个。分布在十大景区之内:即观音崖、藏君洞、古神州、塞海、龙泉峡、黄罗湾、香炉山、仙人府、大江口、仙人寨。

  开发湄江旅游资源,时间虽不长,但受到了领导与旅游界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游客络绎不绝,名人画家、摄影家慕名前来,促进了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路通、水通、电通,服务网点随之配套。自1990年开放以来,已接待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游客100多万人次,赢得了啧啧赞誉:“湄江风光,实在太美了!太美了!”

  原中顾委委员、上将李聚奎为家乡湄江风景区的开放,挥毫写了“湄江绝景,楚湘奇观”。 原全国人大常委、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游览后,饱蘸浓墨,写了“湄江美、湄江迷,山奇、洞奇、水更奇,无限风光在此间”。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夫生游览后,他热情洋溢地写下醒目赫然的“三湘一秀”四字。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实地考察赞叹地说:“湄江奇特的风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振兴地方经济,是很有益处的”,并欣然题词“湄江风光,得天独厚”,同时为《湄江风光》一书作序。原新华社副社长李鲁,在游览后曾感动地说:“湄江奇特的景观,实在太妙了!太美了!”他十分激动疾笔写下“潇湘灵气”四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罗尔纯游览后,感慨万千地说:“湄江奇丽,天设地造,尝心悦目,怡然助兴,愉畅胸怀”。他高兴地写下“三湘独秀”的题词留念。还有不少领导、作家、旅游者,游览后,或作诗题词,或写游记,由衷赞美湄江风光。

 

{Ky:PAGE}

 

 

  

观音崖美景    (王汉中  摄)

观音绝壁    (黄义志  摄)

观音崖

  进入湄江,观音崖是第一景区。走近观音崖,悬崖之下,峡谷之口,一片碧水如镜,云飞崖动,雄奇壮观。峭壁半腰有观音洞、藏佛洞、罗汉洞、盘蛟洞、藏经洞。清顺治年间,曾云游三千六百名山的高僧海朝法师与雪清和尚在此建庵修行;现存有雪清和尚圆寂塔墓和残碑数块。峭壁脚下,莲花池边现存圆通寺遗址,至今香火不绝。崖下绿草萋萋,怪石峥嵘;抬头望去,巨崖森然,令人肃然。同治《安化县志》载:“观音洞有石像观音,天然璎珞,不假雕饰,盖慈悲面非人力所能也”。观音崖左上方有“罗汉洞”,洞口40余平方的罩崖,滴水如珠,张口去接,滴水入口,乃吉祥之兆,有求必应。洞内的殿堂,钟乳倒挂,有一尊古铜色石像罗汉,似铜浇铁铸。“藏佛洞”平坦若室,但去路艰险,游人如壁虎爬行。

  观音崖下的莲花涌泉,池水面积1200平方米,最大流量每秒4立方米,终年不断。清澈的泉水分五个泉眼,从地底冒出;泉眼动水直径为1~2米。盛夏,池边冷水飕飕;隆冬,池水热气蒸蒸,似一锅开水。远看似朵朵莲花,近观似翻滚的沸水。为国内罕见之奇观,堪称天下一绝。

  观音崖景区是湄江风光的缩影,山、水、洞、寺,相映成趣,奇、险、壮、秀,相得益彰。

  藏君洞

  藏君洞全长25公里,已探明的主洞长4000余米,大小厅堂30多个。此洞结构奇特,气势恢宏。明洞通天,日光斜照;暗洞通河,流水哗哗;盲洞幽深,回环成趣;支洞错落,风景独好。洞中景观,时宽时窄,或高或低,若明若幻,又险又奇。宽阔处可使十辆卡车并行,狭窄处只容单人侧身而过。洞里有长约500米,宽约60米的沙滩,有近2000平方米的大坪,有高达100米的洞顶,还有被称誉“九重天”的三层大厅。石笋、石柱、石幔、石像比比皆是。

  相传明永乐三年(1405),削发为僧的明惠帝朱允炆遭叔父“靖难军”的攻打,曾藏身此洞30多天,故名“藏君洞”。全洞有护君堂、惠帝殿、两重天、南巡厅、不夜城、龙凤宫、北国厅、江南厅、江河坝、阅兵场、国宝厅等十二大厅,各厅景观,各具特色,形态逼真,蔚为奇观,俨然一个瑰丽的地下宝殿。

塞海    (黄义志  摄)

三道崖门    (黄义志  摄)

  塞海

  塞海为一山峡天然湖,古为安化县八景之首,是湄江风光的中心景区,集山、水、洞、石、悬崖、滩、瀑布为一体。景观独特,山水相映,秀美宜人。塞海水面达25万平方米。水质清澈,碧波荡漾,似无底深渊;轻轻涟漪,揉碎回山倒影,水光山色,相映生辉。

  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塞海塘水喷涌,上出时类海潮。潭有神物塞其穴,则水从山顶溢出,间有鱼坠下。”“……塞海右为温井水,极温,隆冬可钓。左水冷如冰,曰冷水江。底有二孔,一高一低,倏清倏塞。从石坳流出,飞泉十丈,作瀑布状,流至观音洞……里人常数百乘桴举网取鱼,鱼有大至数十斤者。鱼没无迹,桴上浮,而人无恙也。”现在每年春夏之交,塞海蓄水面积仍有近千亩。

  从塞海口沿公路而行,正中一石悬空,形似蝙蝠头,左右峭壁形成两翼,整座石崖象蝙蝠展翅欲飞。转过蝙蝠岩,前行半里,便见三座石山,如斧劈开,三道岩门依次矗立。两岩石壁对峙,右崖尖兀出如鹰嘴,故名“鹰嘴崖”。秀美的湄江从三道岩门蜿蜒流来,如玉带轻扬。河水清亮,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湄江两侧,岩门之下,是一片茵茵绿草,如织如绣,牛群在悠然吃草,河畔扁舟自横,宛若桃源仙境。

  从海口乘快艇,劈波斩浪,风驰电掣,航行塞海,心爽意惬,妙趣横生。

  古神州

  古神州位于塞海景区南面,全长28公里,已探明溶洞3000米,高大宽敞的洞厅20余个,洞中沙滩,能跑马射箭,湖泊能扬浆荡舟,阴河可赏景观鱼,天桥能安全行车。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钟乳石,数不胜数。进入这样的洞府,会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创造和伟力。洞内主要有“开天辟地”“老君炼丹”、“女娲补天”、“戈壁滩”、“九天银河”、“蓬莱岛”、“八仙飘海”等景观。洞口一尊高约三丈、粗约四抱的钟乳石柱,岿然而立,浑身充满了开天的辛劳,洋溢着原始的骠悍。“老君炼丹”厅,一位白发银须、飘逸洒脱的太上老君,恭身立在古铜色的炼丹炉前,专心致志观看炉火。“女娲补天”,女娲炼出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置于高峻的宝台上,随时修补坍塌的天空。“开国大典”厅由几个小厅组成,多姿多彩的钟乳石,使大厅俨若一座威严豪华的皇宫宝殿。重重下垂的石幔,长达十余米,宽几十米,层层叠叠,显示国典的庄严与神圣。

  “戈壁滩”厅,洞底全是细沙,宽敞幽深,如茫茫天空下的塞外戈壁。“九天银河”厅,厅壁白色钟乳石,厅长约60米,宽5米,似银河飞泻。“蓬莱岛”与“西施浣纱溪”厅,乳石林立,石幔倒挂,尤其是清澈的石眼涌泉,人称“蓬莱泉”,恍若仙境。更为传神的是“八仙飘海”厅,一座五平方米的石山,形似荷叶,如船泊海,船上八根钟乳石柱,宛如八仙同船,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浣纱溪”,溪水从三米高的小洞里涌出,煞是好看。

  古神州洞最为壮观的是四层自生的立交桥,长200米,高100米、宽50米,宛如铁水浇铸的巨龙,盘踞洞府。桥下可过人,桥上可通车,穿桥过洞,桥与桥之间又横生或竖生小桥,纵横交错,变幻多端。

  龙泉峡

  位于四古、石陶二乡边境的深坑村,有一峡谷,长约3.5公里,高100余米,谷底宽3~5米,洞顶宽30~40米,最窄处仅2米。整个陷谷像一条在山涧游动的巨龙,向塞海游去。洞中有泉,是塞海水源之一。步入涧底至最窄处只见蓝天一线。

  峡谷两侧,悬崖高耸,遮天蔽日,裸石嶙峋,千姿百态。溪水在峡谷中蜿蜒,似银蛇蠕动,似玉带轻飘,时而涓涓有声,轻吟浅唱,时而默默流淌,温柔恬静;时而成为深潭,高深莫测。龙泉口边,崖壁对峙,龙口双泉,喷珠吐玉,令人尝心悦目。飞龙潭上,一道三十多米高的瀑布,飞泻而下,溅玉扬珠,声如雷吼,流光溢彩,蔚为壮观。

  峡谷悬崖高矗,气势凌空。大都是80度以上的坡度,有的悬崖成100度以上的坡度倾覆。崖壁上钟乳石悬挂。“公主洞”中间一石似姑娘头,面颊丰盈,脸圆如月,裙衫翩翩,秀发披散,侧脸含羞,妩媚动人。“龙潭王子”,背倚麒麟,左手拉襟,右手抚剑,潇洒而立。王子对面的龙潭左侧,崖壁上有一石似一老者,白发银须,笑容可掬。越看越觉得栩栩如生,形神毕肖。

 

{Ky:PAGE}

 

 

 

仙人府    (黄义志  摄)

 

仙人飞瀑    (黄义志  摄)

仙人搭桥    (黄义志  摄)

仙人府

  绕过仙宫崖,北上一公里,到达湄江奇秀的仙人府,高峰耸翠,危崖挺秀;府门顶数块钟乳石悬挂,形态各异。乘船沿洞进入,是高60米,长100余米的“聚仙厅”,可容纳上千人。厅内凉风习习,清波粼粼,神秘幽深,景象奇异。厅顶钟乳石构成瑰丽的图纹,宛若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风姿绰约,飘然欲下。左壁一巨形石柱矗立,酷似仙女侧影,神态端庄。过聚仙厅至乐仙宫,一瀑布从20多米高的绝壁飞泻到形似美龟的巨石上,飞溅起万点珠玉。

  仙人府有左右两个支洞。右洞深30余米,与厅顶相通。左洞深2000余米,迂回曲折,金光烁烁,银光闪闪。壁上有石灵龟,昂首伸足,沿壁攀爬。

  仙人桥是仙人府最奇绝的景观,是由两巨石自然搭成立体天桥。一座单孔,高40米,长10米,人称“内仙人桥”;一座双孔,高50米,跨度30多米,人称“外仙人桥”。两桥连成奇美的立体交叉桥。游人置身于此,见桥上白云悠悠,听桥下溪水潺潺,桥头林木森森,林中鸟语啾啾,恍若到了世外桃源,神仙胜景;这种自然生成的天然交叉桥,堪称天下一绝。

  香炉山

  从仙人府往右上爬,三壁石峰兀自岿然而立,构成天然的“不二门”。宛如两道坚实宽厚的古城门。壁立的石岩,似斑驳的城墙。

  登上山头,一片平展的山坳,绿草覆地,如平坦广阔的练兵场。穿过一片小树林,几座石峰并立,活象长城的烽火台。两座圆鼓鼓的小山岩,如两面战鼓。山下乱石垒垒,似千军万马攻城夺堡。走近烽火台,两座高耸的石岩巍然对峙,构成一个峡谷。谷底崩石各具形态,峡谷左壁一根石柱凛然挺立,仿佛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傲然立在督站台上指挥。将军身后,有一山岩如收翅停立、翘首以待的雄鹰。峡谷的峰丛中,有高二、三十米,长200多米,宽不到1米的缝,人入内走动,仰视蓝天成一线,侧视两壁为一墙,凝视前方似深巷,如走进了迷魂阵。

  走出岩缝,登上峡谷口,四周山崖高耸,石峰林立,参差错落,构成许多炮台,宛如古城堡废墟。正后面一座石峰腰上,有一尖尖的巨石,高5米多,斜立于峭壁边缘,成60度倾角,两石接触点仅50厘米,轻摇可动,力推不倒,成天弓待发之势,与古战场景观融为一体,令人赞叹不已。

  离香炉峰100多米处的蒿子坪,有两巨石并立,高20米左右,人称慈母背子。慈母背着幼子,步履匆匆,艰难跋涉,仿佛走出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大江口水库    (黄义志  摄)

  大江口

  大江口坝,雄伟壮观。这双曲拱坝高82米,坝顶弧长244米,为全省之冠。大坝设计、造型、效能,为全国同类之首。洪水泛滥,水从坝中六个溢洪口飞泻,翻银涌玉。每当晴天,丽日临空,大坝酷似缤纷的彩虹;坝下电站,机器轰鸣,夜幕低垂,灯光闪烁,似繁星缀满夜空。

  坝内,碧波荡漾,水面随山伸长三十余里。绿波明洁,没有污染,秀丽如画。时有水鸟嬉戏,鱼儿欢跃。两岸奇峰,倒映水中,影动山移。山间林木葱郁,楠竹丛生,野花斗艳,鸟雀欢鸣,鹰击长空,白云悠度,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这里泛舟,船在水中行,人在云间走,令你如痴如醉,如入仙境。

  溯江而上200米左右,左岸的豹子洞,洞口高大,洞内钟乳石倒悬,状如尖牙。前行二里许,右岸有五门洞,洞内有厅室,俨若套间。再前行不远,右岸农田洞,洞中梯田层层,洞顶钟乳石如莲苞倒挂,异常壮观。

  船至钟鼓山五里处,两岸奇峰耸立,山上林木苍郁。银壶岩如天然壶嘴,一道清泉从壶嘴溢出,直泻200余米,晶莹透亮,人称“银壶筛酒”。船行至“十二拐”,弯道多,水面窄。两面岩峰陡峭,左岸神女峰与美女峰并肩而立。神女峰有三石卓立如人,面对江中,如母亲携女送行,依依不舍。

  船复前行,山峦连亘,逶迤起伏,气势磅礴,宛如长城横亘。有“青蛙山”“天鹅山”“猛虎山”“豹子山”“大象山”等景观。

  船在这奇山、秀水中穿行,雅趣无穷,游人留连忘返。

  黄罗湾

  黄罗湾,位于大江口水库大坝下游,全长连绵5公里。湾流似带,梯田如画,悬崖若屏,远山如黛。

  这里,一道悬崖平地而起,巍峨挺拔,宛若巨大的长城屏障。峭壁近于垂直,高200多米。因长期风化剥削,崖壁呈灰、白、红、黄、褐绚丽色彩,人称“狮子画壁”。

  美妙天成的景观:“神龟崖”与“龙虾崖”相对成“龟虾锁江”,“望天蛙”似巨蛙蹲身欲跃,“双龙洞”俨然双龙蜿蜒出洞,“仙鹅岭”似一只天鹅屹立,“狮子崖”俨若雄狮,昂首怒吼。而“驯狮武士”与“狮子崖”并肩而立,动静呼应,相映成趣。“湄江大仙”高300余米,背临云峰,身披铠甲,手持长剑,威风凛凛,气度非凡。“如意画廊”,层层迭迭,形随心转,图与意迁,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仙宫崖东侧高达300多米,峭壁中,有一株高约5米的古棕。清同治《安化县志》就有记载:石壁上有棕树一株,人迹莫到。历尽严寒酷暑,挺立不衰,疑为仙种。林学专家认为:岩壁生棕,自生、自长、自剥,实为罕见。人称:湄江观棕,黄山观松。

作者:涟源新闻网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