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涟源精神大家谈】突破重围天地宽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黄 超 编辑:石成 2013-10-31 14:41:45
—分享—

  ——市委党校校长刘建康访谈

  10月28日,市委党校校长刘建康,就“涟源精神”的提炼,接受了《今日涟源》、涟源新闻网、涟源电视台的专访。

  刘建康表示,市委政府征集“涟源精神”的表述语,能够提起涟源的精气神。一种精神的提炼离不开一种文化的沉淀,离不开人民的本性和血性。

  首先要把涟源的文化底蕴摸索清楚,再寻找它们的共同点。涟源境内多种文化并存,包括湖湘文化、梅山文化、围城文化、湘军文化以及最近一些学者在研究探索的一种以茅塘为中心的竹木商道文化,它既有广泛的地域性,也有一些狭小的地方文化。我觉得,要把这么一些多元文化综合起来,很难达到统一,也很难形成共识。因此我觉得提炼“涟源精神”要明白各种文化的含义,从各种文化的元素构成去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寻找交集。我们从涟源的湖湘、围城等文化中探索出两个共同的文化元素,一个是“围”,一个是“破”,用两句话可以表述出来,“有破竹之势、有围城之实”。在涟源这块土地上,通过围城文化的沉淀,体现出一种“围”和“破”。“围”是一种实在,是一种夯实,是一种坚守;“破”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动力,是发展的源泉。通过“破”这种元素的影响,我们以先人一步、与时俱进的精神,形成了湘军“破”的力量,杀出了一条血路;茅塘的商人开拓出了一条条成功的商道。“围”是一种坚守,是一种反思,是血性的表现,涟源通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形成了前进道路上一个个“驿站”,就是依靠“围”。茅塘的商人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能够长生不老、长盛不衰,就有“破”的动力和“围”的反思,所以他们的生命力很强。

  其次,涟源人的本性和血性是涟源精神的本源。如果一个地方的精神离开当地人民的血性和本性那是空谈。人的血性和本性是当地文化元素长期影响决定的,涟源人的本性和血性从一种表面现象可以看出来,涟源人能够包容,能够合大流,但是不被别人所左右,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涟源人不排外,能够被包容,能够走出去,有立足之地,能够融入不同的地方文化,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和市场经济之中,然后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包容和笃行的本性就是涟源人的血性。为什么涟源人不排外,在外面也能够吃得开,能够扎根发展,与包容和笃行的辩证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黄 超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