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片红霞艳石塘

来源:市委组织部 编辑:石成 2014-04-01 11:25:51
—分享—

副标题:——记涟源市首届“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斗笠山镇石塘村支部书记曾红艳

  “做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关键时刻要能‘扛’得住,在困难时期要有必胜信心,在得失面前要讲奉献, 在群众最需要时要不辱使命!” 这便是涟源市人大代表、涟源市斗笠山镇石塘村党支部书记曾红艳的真诚告白。面对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村支部书记、“三八红旗手”……一项项接踵而至的荣誉,她从不裹足不前、从不沾沾自喜,不懈怠、不松劲,自2008年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以来,她以智慧、果敢和执着,紧紧依靠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紧紧依靠村支两委一班人的精诚团结,紧紧依靠全体村民的奋力打拼,几年间,硬是让昔日穷得出了名的荒僻石塘村发生了惊人的巨变:一条条宽阔洁净的水泥路面连接着村组,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鳞次栉比,一片片丰腴的土地上勃发着生机……“一片红霞艳石塘,石塘更在画图中”。有人这样赞美曾红艳,赞美石塘村。

  “三把火”烧出新面貌

  石塘村位于斗笠山镇北部,山多地少,无资源、无企业,曾是镇里40个村中最有名的老大难村。 2008年,曾红艳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就招来了不少议论:男人都干不好,一个女人逞什么能?家人也劝她,自家做的生意正红火,别去受那个累! “我当村支书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只是想尽快让石塘村摘掉穷帽子,让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面对乡村们信用的目光,她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

  不甘人后的曾红艳横下一条心:既然干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她与村干部一起搞调研、理思路、定目标,提出了“六通、五建、四化、三改”的工作思路:通自来水、通硬化公路、通电、通信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建设好规模化的种植基地、标准化的村支部大楼、功能齐全的村民文化广场、专业化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化农民培训基地,实现村庄绿化、美化、净化、硬化,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俗。“新官上任三把火”,曾红艳扎扎实实烧起了改变村里落后面貌的“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实现水电路三通之火。“要致富,先修路”。曾红艳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积极向上争取优惠政策,先后筹资100万元,带领群众修建村中道路。2008年,把全村3公里坑坑洼洼的主干路修复一新;2009年,安装主干路路灯10盏;2010年,硬化了2条长1公里的通组公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她自掏腰包10万元用于道路的后续工程建设。针对农村用电难、用水难等诸多困难,她积极带领村支两委成员,争取政策和支持。2008年全村100%进行农网改造,2010年全村都通上了自来水。

  第二把火是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石塘村紧靠白马支渠却用不上水,主要原因是支渠沉积淤泥太多,农田水利设施太薄弱。为此,曾红艳带领干部群众打响了水利建设攻坚战。为了不增加群众负担,她多方争取、筹集资金50万元,先后修建渠道、清於山塘等水利配套设施,修建节水渠道500余米。她又积极向镇政府、市水利局反映:白马支渠石塘段淤积严重超标,应尽快解决清淤和河道疏浚问题。清淤疏浚工程很快被批复下来,共搬运土石方3万立方米。如今,全村水浇地面积占全村耕地的95%,为全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因势利导,带领先后村民开发稻田500亩、种植西瓜50亩、药材30亩、葡萄45亩,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了4700元。

  第三把火是建设村级办公楼。2008年,曾红艳带领村级班子成员四处奔走,寻求多方支持,多方筹资100余万元,新建了村委会办公楼,配置了办公用具、电教设备,结束了石塘村多年来无办公设施、无党员活动场所、无规章制度的“三无”历史。

  曾红艳的“三把火”烧出了威信,烧旺了群众靠劳动致富、靠智慧致富的希望之火。

  创先争优引领新风尚

  “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没有一个团结坚强的核心,群众就会像一盘散沙”,曾红艳深有体会地说。从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她坚持从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入手,坚持“五抓”:一抓建章立制。结合实际,先后建立健全了民主议事、党组织生活、党员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抓班子。坚持选贤任能,把一些年富力强、有觉悟、有经济头脑、有文化、作风正、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党员选进了村支两委班子,村级班子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三抓队伍。村党支部一班人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人才为目标,发展新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后备干部5名,解决了党员和干部队伍老化断层、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四抓阵地。新建村委会办公楼,配置了办公用具、电教设备,制定了相关制度。五抓创建。开展了创先争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学习宁乡经验,建设幸福石塘”作风建设等活动。全体党员定岗、定职、定责,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坚守科技致富示范岗,建起了全村最大的养猪场,年出栏200头;有的党员安心民事纠纷调解岗,每年调解民间纠纷30多起,有力促进了全村的稳定。党员致富不忘家乡,先后为村里捐资捐物近10万元,捐资助学2人,捐建了5个垃圾池。

  曾红艳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对群众的困难有求必应,有个村民年事已高,家人都在外务工,生活困难。曾红艳主动承担起“为人子女”的重担,每月拿出500元生活给老人,逢年过节都不忘看望慰问老人。2009年,镇中心学校需要配备教学设备,曾红艳当即为学校捐赠5万元的桌椅。在明镜联校扩建、甘溪基金会成立的现场,次次都有曾红艳的身影,她为教育事业累计捐资2万元以上,在当地被誉为“爱心支书”。

  富民强村倾心谋发展

  “当村干部要能干,更要会干”。曾红艳在发展经济上有思路、有办法。她深刻认识到:村里没有矿产资源,没有工业基础,要实现小康目标,真正富民强村仅靠农业是不行的,必须另辟奚径。

  石塘村共596人,青壮劳动力就有300余人,剩余劳动力不转移出去,经济怎么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破解村民就业难题”,曾红艳做起了就近安置的文章。她瞄准斗笠山煤业公司、丰华公司等镇里的企业,带领村支两委成员,实行“一对一、一帮一”制度,先后将200名青壮年劳力安排在家门口上班,仅此项就为全村每年带来了近500万元的劳务收入。曾红艳还利用贵州等地在外经商的亲戚,安排村民就业。

  村里有条香娄铁路贯穿全村,交通优势明显,但一直没有派上用场。2008年,曾红艳得知宏腾集团要扩建洗煤厂正在选址的信息,她立即找到公司老板把村里基本情况作了介绍。为了留住“金凤凰”,曾红艳公开承诺:凡在村里投资建厂的企业,村里协助企业教育培养本村员工遵守厂规厂纪,争做文明员工;村委会竭尽全力提供“零距离”服务,处理矛盾纠纷随喊随到;村支两委定期走访企业,征求意见,实现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村企两家马上达成共识,签订了协议。企业入驻后,村里立即成立了矛盾调解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民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协助企业解决占地、补偿、环境等问题。企业老板深有感触地说:“来石塘村办厂,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曾支书的一片热情和村企互助一家人的亲情,这步棋走对了。”几年来,石塘村的村民没发生过一起因占地而引发的上访,宏腾集团每年也为国家上缴税收1000万元以上。现在,企业有事、村里相帮,村里有事、企业相助,村企就像走亲戚一样,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建设幸福家园树起一面旗

  几年来,曾红艳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紧扣“自已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党员做给群众看,干部带领群众干”的工作思路,不断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齐心建设幸福新家园。

  在创建十佳卫生村活动中,她带领群众打响了环境卫生整治大会战。2010年,石塘村在全镇率先出台《村规民约》、《村民卫生公约双十条》等制度,并付诸行动,被镇党委政府评为“环境卫生样板村”。她带领干部群众着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先后硬化公路5000米,植树3万株;新建村党员活动室、藏书4000余册的图书室,装修了4间办公室,更换了办公桌椅,修建院墙500米,建广播室1个,村务、党务公开栏各1处;安装乒乓球台3个,购置5组体育活动健身器材,组建了一支20人的腰鼓队。村里坚持从抓农民的思想道德入手,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建立红白理事会、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比活动,有力促进了村里的和谐稳定,全村实现了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集体上访事件,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如今,全村138户村民,有100余户村民盖起了红砖大瓦房或小洋楼楼,有38户村民购置了小轿车,一跃成为享誉全镇的富裕村。

  满目锦绣前程美,一片红霞艳石塘。踌躇满志的曾红艳,趁势而上,带领村支两委制定了《石塘村建设新农村近期与远期规划》,决定进一步引导全村养殖业和高效农业大发展,真正把生猪、水果等项目做大做强;整修好全村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或压石整平,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升全村文明程度;建设高档次的石塘村文化广场和新文化大院,打造石塘村的文明品牌。矢志不移地以“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创业精神,树起建设农村幸福家园一面旗,全力打造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石塘!

来源:市委组织部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