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闹的“珠梅抬故事”队伍。

“珠梅抬故事”传承人刘丁高在为故事任务化妆。
在涟源城北龙塘镇,有一个叫珠梅的地方,这是一个美丽的山村,山环水抱,风景迷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尤为深厚。这里的“珠梅抬故事”被娄底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珠梅地属古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在“耕作文化”和“梅山文化”的浸染下,这里形成了奇特的民俗文化——“珠梅抬故事”。从明代开始,每年秋天八、九月间,数百人集合在一起,抬着几十台“故事”,游村串户,以偿还春上许下的心愿,成千上万的观众从四面八方涌来,分享这一年一度的乡村文化盛宴。“珠梅抬故事”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人数广而闻名遐迩。
“珠梅抬故事”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抬菩萨”习俗,是村民祈求国泰民安、地方清泰的斋醮仪式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抬故事”,其内容根据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戏剧故事、英雄故事,从中撷取最具吸引力的情节,挑选村里10岁左右的俏男俊女,浓妆艳抹,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置于特制的抬架上,再将1岁左右的稚童化妆成“太子”,相向固定在高桩上并撑起花伞,轿夫武士在下,三层人物组成一台“故事”,多台“故事”组成“故事会”,辅以地方流行的民俗活动。近几年,“抬故事”又恢复了从清代传承下来的“夜故事”,就是在故事台桌上增加一柱七星灯,当地老人说,北斗七星是注生之灯,是长寿之灯,白天“抬故事”是为了平安清泰,晚上“抬故事”是为了健康长寿,而让小孩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则是为了后代的快乐成长,培养成有用之才。
“抬故事”的内容着重宣传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将相和英雄人物,颂扬民族英雄,弘扬民族精神,鞭挞邪恶,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与民间信仰、民间习俗融于一炉,使之最大限度地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这种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对陶冶人们的情操,传承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农村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珠梅抬故事”经过400多年17代传承发展,日臻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梅抬故事”得到健康发展,并已经与地方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形式上演变为以群众文化娱乐为主,这种文化认同,赋予了“珠梅抬故事”文化创造力,使之历久弥新。“珠梅抬故事”由1951年的3台增加到了现在的60多台。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 2008年正式成立“珠梅故事会”,有固定演职人员600多人。每逢春节和农闲时节,就开展“抬故事”技艺传习活动,“抬故事”活动后继有人。从1982年起,每年开展一次“抬故事”活动。据统计,“珠梅故事会”共举办了32届,“抬故事”849台,已成为我市的一个文化品牌,湖南卫视、湖南经视、娄底电视台、《今日涟源》等媒体多次予以报道。
2008年,河西、云霄、珠梅、东边四村联合组成“珠梅抬故事”理事会,使“珠梅抬故事”得以健康发展,故事内容也更加丰富。与此同时,理事会积极创新,新编了筒车故事、盘旋故事、蚌壳故事、马故事、地故事等多个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本地村民的文化生活。
“珠梅抬故事”从朴素的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为主的民俗活动的发展过程,完整活态地保留至今,有着400多年的传承史,充分体现其历史价值,对研究梅山文化和湘中民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杨卫星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