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记根雕艺术家张仁升

张仁升雕刻的根雕作品《龙》栩栩如生。(陈 星 摄)

张仁升在潜心雕刻。(陈 星 摄)
走进张仁升的家,好像走进了根雕的世界,满屋的树蔸、树根千姿百态,根雕作品琳琅满目,叫人惊叹不已。
年过花甲的张仁升,是石马山镇白杨村人,从小爱好雕花。19岁学木匠,20岁开始制作雕花家具。后来跟人合伙开家具店,在朋友影响下接触了根雕艺术,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的雕刻人生。
刚结婚时,张仁升还是个木匠,只在业余时间搞搞雕刻,老婆很支持他的兴趣爱好。但随着两个小孩的出生、成长、上学,家里开销越来越大,而张仁升也日渐痴迷根雕艺术,找原料、搞根雕的时间比做木工还多,影响了收入,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老婆开始责怪、阻拦他。
因为热爱,张仁升不顾老婆的反对和阻拦,不畏找原材料搞根雕的艰难,反而更加痴情地迷恋根雕艺术。他一面从事根雕,一面做木匠赚钱补贴家用。没钱购买根雕原材料,他就自己去山里找,还千方百计托朋友帮忙找。他每次进山就是一整天,把整座大山都找遍,饭也顾不上吃,饿了吃点干粮。只要一找到中意的根雕模型,他爱不释手,自己动手挖,霸蛮扛回家,累得满身大汗、精疲力尽也从不放弃。有一年元宵节,他为了上山找根雕原材料,一大早就出去了。到了中午,老婆孩子和客人都等着他回家过节,可他杳无音讯,手机也无法接通。一直等到晚上他才回家,手上、身上到处被荆棘划伤,衣服也被扯破。
张仁升找根雕原材料非常讲究环境保护,从不破坏林木。他不是采购一些根雕爱好者挖的树根,就是找开山修路的人挖出来遗弃的树蔸,从不去砍伐树木挖取树根。他找根雕原材料还讲究天成,都要经过反复查看、琢磨,确定是“可塑之才”才扛回家。在加工过程中他很少黏贴、修补,尽量保持树根树蔸原有的天然形态。
据张仁升介绍,他雕刻的作品还有灵气。他跟记者讲了个故事:一次,他在安平的一座大山中发现了一个天然形态极好的树根,扛回家后他很少雕琢,只简单刷漆上色、打平底座,就成了一条栩栩如生的盘龙。那天晚上,张仁升用塑料袋将盘龙罩住并把它搬到楼上,接下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老婆突然肚子痛得厉害,并做了个古怪的梦,说是他老公不应该用袋子将龙罩住。张仁升将信将疑,但还是按照老婆梦里所讲的把罩住盘龙的塑料袋掀掉,并把它搬回了客厅,安放在显眼位置。没多久,他老婆的肚子果然就不痛了。更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张仁升在自家屋后楼梯上发现了一张二尺多长的蛇皮。从此以后,他逢人便说他的盘龙有灵气。那个根雕盘龙作品是樟木树蔸,木质好,在参加外省的一次展览中被标价28万元,但张仁升舍不得卖,而是将它视为珍宝收藏。
除了执着和不辞辛劳,张仁升非常注重考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虽然没有进修深造机会,但他经常跟朋友去外地考察,向其他根雕艺术家学习取经。关于对根雕艺术的热爱,张仁升认为从事雕刻创作不但是一种艺术内涵很高的爱好,而且能把用树根雕刻而成的美奉献给社会。随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也随着张仁升的作品获奖或出售,张仁升老婆对他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态度也有了彻底的转变,不再反对阻拦,而是积极支持。
近年来,张仁升的根雕作品不断参展、获奖,很多作品被人高价买走。他创作的根雕作品“喜上眉梢”获得2011年第二届中国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工艺品系列铜奖。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陈 星 杨卫星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