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地处湘中,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也是全国有名的诗词之乡。在涟源城北的龙塘镇珠梅村一直流传一种名为“抬故事”的民俗,故事精彩、寓意深远。很多人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抬故事”的事情,但是知道“抬故事”由来、传承、发展的人就很少了。现在就让我们揭开“抬故事”的神秘面纱,一起领略“抬故事”的厚重和精彩。
“抬故事”学名抬阁,是一种由民间祭祀活动逐步演变而来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位于涟源城北的龙塘镇珠梅村与云河新村,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了抬故事这一传统民俗。2014年,珠梅抬故事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珠梅抬故事与道教活动密切相关,相传明朝末年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人们纷纷到道观中举行斋醮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祛病消灾,抬故事就是仪式中重要的一环。在抬故事的时候要连做三天法事,前一天请水,做法事,第二天赞灶,做法事,下午举行抬演故事活动。第三天上午做法事,下午游船,晚上交原紧攌,三天斋醮完毕后活动才算圆满成功。
珠梅抬故事有点类似于游行队伍中的人物造型彩车,通过撷取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戏剧故事、英雄故事的精彩情节,挑选村里10岁左右的俏男俊女,浓妆艳抹,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置于特制的抬架上,再将1岁左右的稚童化装成“太子”,相对固定在高桩上并撑起花伞。担任故事人物造型的孩童都是在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相传,上过抬架的孩子能更健康地成长,所以即便条件如此苛刻,每次选人时家家户户仍是十分踊跃。
在故事人物的选择上,注重把惩恶扬善作为主要标准,只有大家公认的神仙、圣贤、功臣和英雄人物,以及政绩显赫、众口皆碑的七品以上官员,才能入选。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珠梅“抬故事”通过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保留了健康向上、人们喜爱的传统内容,同时扩大题材范围,把现代英雄人物如江姐、狼牙山五壮士等,以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经济建设成就等题材纳入“抬故事”的内容。
故事造型多种多样,除了普通的两人故事外,还有“多人故事”“秋旋故事”“盘旋故事”“船故事”“马故事”“地故事”“高脚故事”“纸扎故事”等造型独特的故事。每台故事由4个或更多轿夫肩抬杠子前行,前、后各两人。抬架左右侧又另有两人,他们既是轿夫的替换者,又是护卫者和开路者。他们往往手执长长的木叉,以便随时挑开沿途低垂的电线或拨开路旁大树斜伸的枝丫,使高高的抬架不至于受阻或损坏。在休息时还可以给在上面的孩子借力,减轻他们的疲劳。
“抬故事”演出时,前有彩旗、锣鼓、龙狮队,后有道士、信徒、纸扎神像、军鼓队等,鼓乐声声中围观群众簇拥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几十个“抬架”鱼贯缓行、招摇过市,十里八乡的乡亲纷纷前来观看,场面蔚为壮观。固定的人物造型在人们脑海中活化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如同享受着一道道美味的精神大餐。
“夜故事”,顾名思义,是在夜晚举行的“抬故事”。每台“故事”悬挂7盏灯笼,取名为“七星灯”,三国时,诸葛亮借“七星灯”延寿,后人就以点“七星灯”来祈求长命百岁,永保康宁。
“珠梅抬故事”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这种宣扬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将相和英雄人物,颂扬传统道德,弘扬民族精神的独特形式,具有极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廖杰锋)
来源:涟源在线
编辑:廖尧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