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地下党大村支部陈列室位于双峰县梓门桥镇东湾村。初春时节,走进这栋仿古式建筑,空气中仿佛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沿着环形楼梯拾阶而上来到二楼主展厅,一副刻着大村地下党人光辉形象的浮雕映入眼帘。两侧的照片和文字,清晰记录着革命先辈们在峥嵘岁月里顽强抗争的英雄事迹。拂去史书案卷上的尘埃,百年前地下党人播撒的革命火种、汩汩跳动的红色脉搏依然鲜活。
1926年夏天,在北伐战争的推动下,湖南农民运动在各地兴起,中共湖南区委和青年团湖南区委号召青年学生“到民间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时已在省城入党的王振学、王南堂、王芝庭、王正身回到湘乡中里(现双峰县梓门桥镇东湾村一带),与在双峰高小执教的地下党员王俊恒取得联系。这5位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决心一同在家乡发展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是年10月,双峰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大村支部,在大村桑林胡祠正式建立,王芝庭任支部书记,王国桢为支委。这是中共湘区委第三特支所属的第三个基层党支部,代号“戴春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村地下党支部这个火种,很快就在中里大地被点燃,并迅速蔓延开来。至1927年春,“马日事变”发生前,中里境内地下党员发展到90多名,建立党支部8个。与此同时,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中里建立区农协19个、乡农协180个,入会人数10多万人。
1927年4月,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工农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向前发展的时候,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21日,反动军阀许克祥在长沙制造了镇压革命群众的“马日事变”。国民党右派撕下革命的假面具,向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腥的屠刀,自此,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转入了低潮。
在白色恐怖中,大村地下党支部与所有党组织一样遭到破环。王俊恒、王振学被国民党当局列为“极暴”遭到通缉,二人被迫出走江西、武汉后,分别找到党组织,坚持革命斗争;被列为“次暴”的王立全、王隆发则流亡华容、益阳等地;王南堂、王芝庭、王正身、王国桢、王湘庭、王岳生、彭可均、王宣成等人则隐蔽起来继续坚持革命活动。
革命队伍虽被打散,但革命的火种保存了下来。1937年,王俊恒从中共苏区回湖南,奉命来到家乡“寻找旧种子,发展新生力量”。他在东湾山口王祠以开设医院为名开展地下工作,找到了大革命时期入党的王立全、王隆发、王湘云、王岳生“四颗种子”,恢复了他们的组织关系,并吸收刘资生、胡可与、胡锡江、王梅奇等同志入党,建立了地下党东湾支部,继续带领双峰人民开展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开始后,王俊恒在湘乡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国民党反共高潮时被迫辗转外地,东湾支部转入地下活动,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站,以王立全打银货为掩护。1942年,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和成员张春林、刘鼎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
抗战胜利后,在省、县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境内党组织发展迅速。从王俊恒建立大村支部到东湾支部,到刘资生将党组织发展到大丰塅,又由大丰塅发展到山斗冲、金蚌、姚家桥、梓门桥、四安埠、永丰、斗盐、溪口、毛田等地,整个湘乡乃至湖南,地下党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1944年,张春林、刘资生带领周利生、胡可与以做小生意为掩护,从韶山运回两支长枪、三支短枪,送到大丰塅。这五支枪成为了后来建立湘乡地方武装兵团、准备武装起义的“兜壳蛋”,为地下党组织发展与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1949年5月,东湾支部按县工委部署,以王梅奇为首在大村东湾里进行武装起义,并联合嘉谟镇各地地下党组织于6月10日前往薛家渡刘祠,正式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湘乡分区司令部,刘资生任司令员兼政委,王梅奇任副政委。队伍发展到500多人,后改编称“湘乡地方兵团”,配合大军作战,迎接湘乡解放。
“革命先辈们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在讲解员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走廊另一侧的时代先锋馆,这里集中展示了梓门桥镇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有成功创造“长藤结瓜、六先六后”治水经验、享誉全国乃至东南亚的水利“劳模”聂炳发;有在1962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星星村支部书记刘长胜;有通过创办村级集体企业、发展集体经济,让偏僻山村一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全国劳模”白山村党支部书记彭沂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党的事业才得以薪火相传、永续发展。
【记者手记】历史的车轮已渐渐远去,岁月的痕迹却永远定格。9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沿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再次踏上大村这片红色故土时,看到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大村人民继承先烈遗志,把洒满英雄热血的故土建设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记者 李莜 通讯员 李倩 苏维)
来源:娄底新闻网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