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涟水网评】先烈之光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成浩 编辑:石成 2021-09-16 16:30:24
—分享—

2020年7月1日,党的99周年的华诞之际,我来到位于龙塘镇新石桥村,参观了新建的李聚奎将军故居。

走进李聚奎故居,正堂中央是老将军的肖像。老将军身着戎装,气宇轩昂,让人肃然起敬。我在他肖像前,回想将军当年在腥风血雨中一路走来,千里寻党,历经生死考验,始终坚守革命信仰。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年青一代要学习的。

1937年3月,西路军在敌众我寡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最终失败。李聚奎跟部队走散,李聚奎的身边只有十多人最后也都走散了。李聚奎仍然坚持的自己心中的信念,心中生出一个念头:太阳有落就有升,西路军是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完,找党中央去!找红军去!当时李聚奎身边只剩下一个警卫员,两人决心“讨饭千里“寻找党中央。后警卫员双脚冻烂,无法行走,李聚奎只好将他托付给当地老乡,自己孤身一人坚持继续踏上迢迢征途。他揣着一个干粮袋,拄着一根讨饭棍,握着一个指北针,怀着一颗忠诚的心,千里行乞。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到红军的行列。

刘伯承看到李聚奎激动着说:“不要难过了,你回来就好。你回来了,就当西路军回来了!”此后,李聚奎不论是在抗日前线,还是解放战争,或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李聚奎都屡立奇功,让敌人闻风丧胆。

李聚奎将军千里寻党的故事,代表着当时无数共产党人的坚强信念—不忘初心。我深深地领悟到:在那革命年代里一路走来的共产党人,他们为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换取了天下人民的幸福生活。

数十年后,记者采访李聚奎时,问及他辉煌的过去时,李聚奎谦虚地回答‘大家还是多写那些牺牲的战士吧,不要写我一个人。为了信仰,他们血洒征途,我们算幸运的,没啥写的。“这样朴素并高尚的情怀,是这位老将军光荣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聚奎千里行乞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做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为党和国家没有付出过什么,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如今,我已进入而立之年,在反复思索着,我要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十分感恩于涟源市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 中心。当我看到托养中心的残疾人那一幕,我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我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我反复探索自己能为他们做一些什么。感谢绿叶科技集团,诺贝尔书店、科达印刷厂等爱心企业助我完成了我的心愿,通过我的介绍,爱心企业家们给阳光家园的残疾人慷慨解囊,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残疾朋友们送去温暖。同时,我也收获着快乐。

平时,我也时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疫情防控,文明交通伴我行等。通过组织或者参与公益活动。我觉得自己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力量,我感觉自豪并幸福。

我做的事情不够,还远远不够。我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好好向李聚奎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坚持在文学和公益事业继续前进,追求更大的进步。李聚奎对革命的执着让我深深的感动,他那种信念让我学习。我要把李聚奎这种精神投入到我的文学道路上,坚持耕耘于文学,守望扎根在文学的麦田里。

习近平七一建党一百周年的讲话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李聚奎的革命精神感染着我,尽管自己身体残疾,但我依然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体现我的生命的价值。我也要勤于笔耕,用我的文字唤醒正在沉睡的人。

回顾当年,峥嵘岁月,无数的革命老前辈像李聚奎一样坚持自己的信仰,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逐渐的走向富强。

在这盛世年华中,我站在李聚奎故居的前坪,望着夕阳中的余晖,我惊叹于大好年华里,立志为这个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成浩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