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湖碧水锁奇峰 (易志祥 摄)

滔滔清水灌良田 (易志祥 摄)
“上世纪50年代末,那个国人敢想敢干的年月。方圆百余里的成千上万的山里汉子和山里女子,汇集到了这里,用锄头,用扁担,用火药,用钢钎;没用水泥,没有钢筋,用一担担砂土,筑起了一个高达28米的大坝,把两座山峰连到了一起,将流淌了千百年的孙水截断了。那年冬天,寒风在山谷间呼叫,天上飞着雪花,大坝工地上,筑坝的山里汉子们,赤身裸体,吼叫着,抬着巨形的夯石夯实着坝基。筑坝的山里女子们,也只穿着一条短裤,用她们平日唱山歌的清丽的嗓子,呼喊着劳动号子,抛打着夯石。
一道没有钢筋、没有水泥的大坝,就这样筑起来了。一个宽达11000亩、容纳了6650万立方米水的大湖,就这样出现在这深山里了。”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名誉主席谭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白马湖》中对修建白马水库的描述。
1957年初,涟源县委决定截断孙水河,修建一座集防洪与灌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水库,以改善孙水河流域的水利条件,并提请邵阳行署农业局和省农业厅派员勘测设计。1958年4月,经邵阳地委和湖南省委批准,建设一座坝高36米、库容1.16亿立方米、电站装机2500千瓦、干渠117公里、灌溉涟源6个区18乡及双峰3个乡共计26.4万亩农田的大型水库--白马水库。
1958年 10月20日,白马水库正式动工建设。工程开工后,最多时上阵劳力2万多人,独轮车、板车6000多辆,日夜施工。1960年1月,大坝合龙。1961年春,主坝建设高度达到28米,并建成4座副坝。后因国民经济调整,工程暂停。1963年,水库设计调整为总库容6650万立方米,降为中型水库工程。1964年,工程复工,至1972年春全面竣工。库区淹没耕地6842亩,拆迁房屋7338间,移民6646人。水库蓄水面积6.7平方公里,修建渠道总长696.8公里。修建电站一座,总装机2010千瓦。整个工程共计完成土石方277万余立方米,劳动工日244.7万个,耗资481万余元。
白马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05平方公里,总库容665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550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78.0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8亿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供水、旅游和养殖等综合利用的省重点中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及四座副坝组成,其中大坝坝顶高程180.5米,坝高28.5米,坝长275米,为均质土坝;溢洪道设五孔钢丝网弧形闸门,最大泄洪流量每秒1147立方米。白马灌区渠系工程地处我市西南丘陵区,设左右两条干渠和水洞底、常林两条支干渠,全长137.8公里,其中左干渠61.2公里,右干渠59.6公里,大小支渠105条,共长559公里。
白马水库灌溉工程投入运行后,发挥了很好的效益,灌溉我市白马、茅塘、杨市、荷塘、水洞底、金石、枫坪、斗笠山等乡镇和娄星区石井、百亩、大科、万宝、茶园等乡镇的18.3万亩农田,干旱严重时还灌溉到双峰县洪山殿和蛇形山两镇近3万亩农田,实际灌溉21万亩;同时还担负着孙水河沿岸、娄底城区及涟钢、169厂等大中型厂矿企业和重要交通通讯干线的防洪保安重任,同时白马水库水源已确定为娄底城区居民的重点饮用水源,为娄底市区人民安全用水提供了保障。
来源:涟源新闻网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