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与人类息息相关。我市有大小河流172条,境内总长870.68公里,流域面积1897平方公里。涟水、孙水、湄水是境内三大主要河流,涟水干流境内总长56.16公里,孙水干流总长38.63公里,湄水干流总长55.02公里,全市中小型(灌溉类)水库共计151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6座,小二型水库123座。涟源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06.5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4.23亿立方米。我市列入市本级“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河流共3条,分别是涟水河、孙水河、湄水河;重点中小河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共66条;列入市本级“库长制”管理的中型水库2座,分别是白马水库、大江口水库;小一型水库26座,小二型水库123座。以上河流、水库包括5公里以下河流106条构成我市实施“河长制”、“库长制”工作的河库管理体系。
今年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也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9周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水与气候变化”;“中国水周”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活动主题为我们做好当前的水利工作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节水优先的重要意义。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节水优先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推手。如不加快实行节水减污增量,严守水资源管理“红线”,这种优势将很难保持。我市位于娄邵衡干旱走廊,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用水矛盾日益凸出。当前,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用水呈刚性增长趋势。从全市发展战略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涟源,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节水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扎实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要突出工作重点,严格抓实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推进节水载体建设,重点开展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学校、节水型社区创建,形成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节水载体建设体系。二是积极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对标《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探索建立用水效率标识制度,推广节水产品认证,实施高效节水产品“以旧换新”,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加快节水产业发展,全面提高社会用水效率。四是切实加强农业节水,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探索优化农业用水机制,完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要坚持统筹兼顾,抓好事关国计民生的水利问题。
针对我市水利发展现状,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推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同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抓好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问题,以重点工作、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和活跃全局。一要加快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二要加快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三要加快水环境安全体系建设,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河道的排污治污,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提供水利保障。总的来讲,要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城乡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四、要以“河长制”为抓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以“河长制”为抓手,全面落实河湖保护治理责任和措施,是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建设幸福河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强水资源保护,明确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目标与任务,严格落实涟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等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严格控制全市地下水的开采量。二是要严格取用水监督管理,开展重点取水口监督管理,做好取水工程核查登记,加强取用水总量控制,抓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三是要规范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四是要用好“一河一档”编制、“一河一策”方案、河长制信息系统平台和河流水环境监测网络,推进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恶化调查、污染来源追溯机制。五是要着力改进水资源管理模式方式,梳理研究水资源管理工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密切跟踪国家水资源费改税动态,强化与财政、税务等部门配合协作,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改进水资源监管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手段提升监管水平。
五、要以实现“河长治”,奋力修复河库良好水生态环境。
一是要加快推进“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压紧压实属地管理工作责任,在全市推广试点乡镇“河长制”工作经验,落实“一河一长、一河一档、一河一策”要求,落实责任人员,对市内主要河库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列出问题清单。全力解决河库重点突出问题,围绕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涟源”这一主题,按照“建立管护机构、明确管护责任、统一管护标准、严格管护考核”的要求,抓实各项工作,努力确保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二是要齐抓共管,通力配合,严格落实省“总河长令”,扎实有序推进“僵尸船”和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水域岸线管护,有效维护河湖管理秩序。三是要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加大水体综合整治、截污与污水处理、绿化与生态建设以及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补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等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河库生态系统修复,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实现河库长治久清。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宣传发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和水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水、亲近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涟源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红网涟源市分站
作者:涟源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华斌
编辑:石成
本文为涟源市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20/03/24/690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