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涟源市分站讯 (记者 肖星群 通讯员 吴业平) 6月1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湘剧(涟源湘剧)成功入选。“涟源湘剧推陈出新,从全国众多的传统戏剧代表性项目中,脱颖而出,我们将更加走好保护传承之路。”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周钟鸣说。
湘剧又名长沙湘剧,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主体是湖南省湘剧院、长沙市湘剧团。申报之初,有专家认为,涟源湘剧与长沙湘剧同源异流,是湘剧的一个分枝,作为扩展项目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功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也正是有关专家的“警示”和指导,涟源湘剧在其主要特征、重要价值、分布区域、服务对象等与长沙湘剧的不同之处大做文章。5年来精心准备,围绕70年来当地政府对涟源湘剧的关怀和扶持、70年来涟源湘剧卓有成效的业绩和发展、70年来涟源湘剧人对艺术的坚守和保护、70年来涟源湘剧在湘中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形象记录和历史记忆等内容,进行全面挖掘、收集、整理,通过视频音像、剧照图片、实物展示、文字阐述等材料汇总实施项目申报,“意外”成为了“一匹黑马”。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原涟源市湘剧院)成立于1950年, 现有演职人员55人。其创作生产的湘剧《热土忠魂》《篾匠闯兵营》《桃李争》《兵妈妈》等剧目荣获湖南省田汉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双百场演出奖。剧团连续三届九年被评为全省好剧团。2009年,涟源湘剧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将原来的差补单位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9年,该中心被评为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新编历史剧《烧车御史》“背后的故事”,更是体现了涟源湘剧人的艺术追求。2015年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经过3年筹备,十易其稿,干部职工自筹启动资金90万元,创作排演的《烧车御史》一经推出,“艳惊四方”,先后获第五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湖南省廉政文化优秀作品一等奖,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2016年7月,《烧车御史》代表湖南参加由中宣部、文旅部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中国评剧院大放光彩连演2场,获得现场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肯定,被誉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新编历史反腐题材”优秀剧目及“小剧团大作为”之称。同时,《烧车御史》“晋京演出”获评娄底市十大新闻事件,获评“中国好戏”2019年度优秀作品。
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周钟鸣作为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专业能力强,舞台经验丰富。她用坚守和执着、开拓与进取、刚柔并济、用心传承、风雨飘摇不离不弃,为涟源湘剧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周钟鸣特别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自2010年以来,中心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员18名,特聘2名专业老师进行传帮带。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及组织观摩学习相结合,一批青年演乐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部分脱颖而出。其中吴东波、彭攀文2013年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演员。刘冬兰2017年参加“湘戏新角电视大赛”获“优秀青年演员”称号,2018年参加第六届湖南艺术节获“田汉表演奖”。吴标参加2018年“湘戏新角电视大赛”获“优秀青年演员”之誉。2019年,青年演员刘冬兰考上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贺震威、黄杨锋、谭蓉、刘雪琴、杜超、刘祥、梁博、田文、刘虎等成了涟源湘剧的后起之秀。
走进涟源湘剧非遗展厅,一种浓郁的地方戏曲气息扑面而来,一张张历史悠久的老照片,一个个别具一格的传统剧目,一件件发了黄的蟒袍大靠,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彩画面,彰显出一个古老剧种的原始性、厚重感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涟源湘剧自清朝康熙年间渐成气候,历史相当悠久。为让涟源湘剧的“荣光”不断闪耀,周钟鸣带领班子成员、非遗传承人、退休老同志及剧团业务骨干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挖掘和设计、布局。通过抢救、整理,将实物与文字、图片、蜡像、微缩场景及影像进行展览和展播,展示了涟源湘剧的历史历程、艺术成果、传承价值、创新发展等内容,成为湘中旅游的一个新去处,亦成为中小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基地。
不忘初心,演艺惠民。近年来,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坚持每年送戏曲进万村、送戏曲进校园、进景区及周末剧场200余场,很好地传承发展湘剧艺术,彰显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涟源湘剧源远流长,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肖星群 吴业平
编辑:曾灿芳
本文为涟源市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ianyuan.rednet.cn/content/2021/06/10/9523142.html